桂顺斋的创业故事

桂顺斋的创业故事

据了解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天津街头已有许多流动摊贩,叫卖自制的回民风味小吃。   当时北京通州城里有个“大顺斋”火烧铺,老板刘星泉为了生计来到天津,先是在电车上卖票,见挣钱不多,后来还是操起了老本行,1924年在天津南市买了个门脸,经营糖火烧、汤圆等回民小吃。那年,刘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灵机一动,用“桂”字加上大顺斋的后两个字,给店铺起了“桂顺斋”的字号。   天津卫是个大都市,回民小吃品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京式糕点市场还是空白。刘星泉敏锐地看到这点,1934年从北京聘请了糕点技师马庭香、吕春荣、李文青等,以前店后厂形式制作经营京式糕点。这些师傅在京城都很有名气,把京城糕点的品种、风味、技法与天津小吃特点相结合,推出了京八件、麻圆酥和细八件等清真糕点,由于选料地道,制作精细,风味突出,货真价实,在天津一炮打响,一时间津门形成桂顺斋糕点热。   当时京剧大师马连良、相声大师马三立等社会名流都是桂顺斋的常客。由于马三立是回民,更是喜爱有加,题字“糕点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生意日渐兴隆,于1937年、1942年相继开设了两家支店。   后来,糕点技师马庭香离开桂顺斋,另起炉灶“玉生香”,也生产经营清真糕点,与桂顺斋竞争市场。两家在品种、质量、特色、服务、宣传上都下了功夫,当年两家的“月饼大战”至今许多老年人还记忆犹新。竞争的结果是各自度都大大提高,促进了天津清真糕点食品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糕点技师和经营人才,输出的人才对华北地区及四川等地糕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