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月二吃什么

北京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各个地区都不同习俗和饮食习惯,北京留有很多传统习俗与吃有关,那么,北京二月二吃什么?下面火爆食品饮料招商网来详细介绍给大家,仅供大家参考。

北京二月二吃什么

1、驴打滚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驴打滚是个形象的比喻,制好后的粘糕放在黄豆粉面里滚一下,如同郊野的驴子在地上打滚扬起的灰尘。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现在的京津冀一带,驴打滚在制作上进行了许多变化和改进,有巧克力馅、各种果味馅、芝麻果仁等,口味丰富。由黄豆面、糯米粉和红豆沙卷裹而成,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的驴打滚已经很少见。

2、春饼

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3、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

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油炸糕则比较讲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菜馅三种。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馅有绿豆芽、山药、胡萝卜馅;有地皮菜、豆腐干、山药馅;有山药、苦菜、韭菜馅。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糕,吃进来都是里香外脆,脍炙人口。

4、猪头肉

二月二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因为猪头肉是祭神的贡品,所以人们认为吃了猪头肉就会得到神灵保佑,从此事事顺利。

在上古祭祀仪式中,猪头、牛头、羊头是供奉祖宗和上苍的“三牲”——牛代表力量,羊代表着鲜味,猪则代表着膏腴和丰收,既展示部族的兴旺和发达,又祈求神灵的庇护和恩典。

二月二吃猪头肉,也是东北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早些年,猪头是祭祖的供品,过完年供品一般就撤下来了。此时,一般家里过年的肉菜都吃得差不多了,只剩猪头还没动,所以选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

5、太阳糕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家家百姓二月初一吃太阳糕,是为了求吉利。传统太阳糕是用和好的米粉垒放成多层,层与层之间撒上黑糖和青红丝,顶上插只江米面捏的五彩金鸡蒸成。

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

《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北京二月二习俗

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过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2、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3、剃龙头

传说龙为百虫之精,龙来了,百虫也就躲藏起来了……旧时春节,一进腊月就开始了,直到转过年来的二月初二,才算告一段落。解放以后,凡事破除迷信,许多老例儿都不讲了,这种盛况我们这代人也很少见过。但二月初二这天赶着剃头,在我们家,却一直实行着,没有废除。剃“龙”头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前把头剔了。在今人看来,这种说法不仅没有根据,而且很荒谬。但它流传很广,说起来很多人都知道,而追根究底的话,却又语焉不详。我翻了很多书,也没找到它的出处。不过,这种情况在民俗里太常见了,所谓妈妈例儿,老太太们信这套,我们却不必太较真儿。引龙回二月初二的风俗,除了爆炒玉米外,的是“引龙回”,亦名“引钱龙”,就是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撒起,一路逶迤步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明朝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曰引龙回。”小时候,我在京郊,还见过房东家掏了灶膛的灰,沿墙根儿一路撒来,绕水缸一圈而止。小孩子做这事有兴趣,轻轻的灶灰一点点撒开,蜿蜒不断,连缀成线,觉得很好玩。进香祭神佳节已过,冬去春来,天气渐暖,万物萌生,人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自古以农业立国,靠的就是风调雨顺,龙是管雨的,“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对龙自然要非常敬重。那时,住在北京的人们,不论贵贱,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男男女女额头上都贴了金字,相约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庙进香,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这种盛景,所表达的其实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龙须面、太阳糕就像很多的民间节日都离不开吃一样,二月二这天,也有很多讲究。翁偶虹先生曾介绍说,龙鳞就是春饼,而龙须面就是京城之打卤面。除此之外,吃的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北京二月二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