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坊间有这样一句歇后语:“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豆腐正是以其独特风味吸引食客而闻名遐迩。臭豆腐的来历有哪些故事呢?下面火爆食品饮料招商网为大家做出介绍。
臭豆腐的来历
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从王致和创造了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臭豆腐的地区差异
臭豆腐在以及世界各地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区上的差异。长沙和绍兴的臭豆腐干相当闻名,但其制作以及味道均差异甚大。长沙的臭豆腐以火宫殿为官方代表,、等曾光临并夸奖,美国《食品》杂志也亲临采访。火宫殿选用上等黄豆做成豆腐,然后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笋、香菇、曲酒、浏阳豆豉的卤水中浸透,表面会生出白毛,颜色变灰。初闻臭气扑鼻,用油锅慢慢炸,直到颜色变黑,表面膨胀以后,就可以捞上来,浓香诱人,浇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松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
长沙街头也有很多民间制作臭豆腐的能手,深受民众的喜爱。绍兴油炸臭豆腐是用压板豆腐切成2.5厘米见方的块,放入霉觅菜梗配制卤中浸泡,一般夏季浸泡约6小时,冬季浸泡约2天,然后捞起,用清水洗净,晾干水分,投入五成热油锅中炸至外脆里松即可,颜色为黄色,可蘸辣酱吃。武汉街头的臭豆腐多以“长沙臭豆腐”为招牌,但制作方式并不相同,是用铁板浇油煎,中不空并且为淡黄色。天津街头多为南京臭豆腐,为灰白豆腐块油炸成金黄色,臭味很淡。
北京闻名的王致和臭豆腐为臭豆腐乳,与南方流行的臭豆腐干是两种不同的食品。王致和臭豆腐乳不能油炸,为馒头和大饼等面食的配品,并曾经为慈喜所喜爱,并赐雅名“御青方”,简称青方。
臭豆腐的传说由来
“吴字坊臭豆腐”源于一个叫沈天明的老人,沈老的祖上几代一直都以开豆腐作坊为生,到沈老这辈,他从十七岁就开始入行,在江南古城的一个小镇上,以油炸“臭豆腐”为主业,到八十高龄才以歇手。六十余年中,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制、不断摸索,所制作的“臭豆腐”外酥内嫩、清咸奇鲜,味美无以伦比,亦臭亦香的特色更是独领风骚。
吴利忠继承了沈老的衣钵,并在原传统、落后、低效的工艺上,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使得“臭豆腐”的品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并别具一格的为它量身定做了一个极具文化气息的包装盒, 成为了个贴上商标、搬上店铺以连锁店专卖形式销售的臭豆腐。凡尝过“吴字坊臭豆腐”者,无不赞誉其美味绝伦、前所未有,故留有“尝过吴字坊臭豆腐,三日不想肉滋味”之美名。
总结:臭豆腐的来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相信许多人都不爱吃臭豆腐,一闻到那个味就很臭,但都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气四溢。嫩嫩的味道。臭豆腐是汉族特色小吃之一,流传于中华,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发酵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