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氏猪笼草专题 劳氏猪笼草照片 劳氏猪笼草养殖

劳氏猪笼草[Nepentheslowii,以劳氏(HughLow)的名字命名]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由劳氏(HughLow)在基纳巴卢山(MountKinabalu)首次发现。它以极少唇和中部极具收缩的上位笼和盖下多毛的外翻盖子而闻名。劳氏猪笼草,是知名的猪笼草品种,笼子非常的怪异,巨大的笼口却有一个特细的腰身,壁厚如革,笼盖内侧的蜜腺会分泌大量的白色蜜浆,并长有许多刺毛。生长极其缓慢,并需要较大的温差。

劳氏猪笼草

形态特征

劳氏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可长达10m,直径宽达20mm。茎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8cm。劳氏猪笼草具有革质的叶片。叶片是由原来的叶柄(petiole)变化而来的。叶片成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可长达30cm,宽至9cm。叶片末端为圆形,而基部极剧缩小至茎。叶片可长达14cm。叶片如剑鞘般包住茎周长的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各有3~4条纵脉从中脉两边分出。羽状脉在叶片上不是很明显。笼蔓可长达20cm,通常不会卷曲。

生长环境

劳氏猪笼草分散的分别在基纳巴卢山海拔1970~2270m的顶峰山径中。具体来说,它的分布从山的东脊开始,经过马西劳东河(MesilauEastRiver),一直至Kambarangoh的低地地区。从前很多劳氏猪笼草生长在基纳巴卢山的顶峰山径中,由于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森林大火还有登山者的破坏,现在已经很难在基纳巴卢山上找到它了。

劳氏猪笼草

食虫性

相比其他猪笼草而言,劳氏猪笼草很少捕食昆虫。初步研究表明,劳氏猪笼草可能已经从单纯的(或者主要)捕食昆虫,变成收集取食其糖蜜的树鼩(tree shrews)和鸟类的粪便。

盆栽技术

土壤

猪笼草养殖土壤以疏松、肥沃和透气的腐叶土或泥炭土为好,盆栽上常用泥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树皮屑的混合基质。

浇水

猪笼草对水分的反应比较敏感,在高湿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生长期需经常喷水,每天需4~5次。如果温度变化大,过于干燥,都会影响叶笼的形成。

阳光

猪笼草为附生性植物,常生长在大树林下或岩石的北边,自然条件属半阴,夏季强光直射下,必须遮荫,否则叶片易灼伤,直接影响叶笼的发育。

温度

猪笼草的生长适温为25~30℃,3~9月为21~30℃,9月至翌年3月为18~24℃。冬季温度不低于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长,10℃以下温度,叶片边缘遭受冻害。

施肥

猪笼草对肥料要求不严,并不需要特别去施肥,因为猪笼草通常能自行扑食昆虫转化养分,如果猪笼草有虫吃就不用再施肥了。

劳氏猪笼草

虫害

猪笼草常有叶斑病和介壳虫危害,叶斑病用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介壳虫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

修剪

猪笼草适宜条件下每个笼子可以存活若干个月,已经枯萎时可以将它剪去,使得整株看起来更漂亮,但这纯粹是为了好看,而与植株的健康无关。


上一篇:无刺猪笼草    目录    下一篇:白环猪笼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