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桂又名“红背桂”“青紫木”“紫背桂”,是大戟科,海漆属下的一种常绿灌木。高达1m,叶对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顶生的总状花序;蒴果球形,种子近球形,花期几乎全年。
红背桂花性喜暖,适宜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的环境中。原产于中印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因其植株低矮,适宜作为道路绿化。
形态特征
绿灌木植物,株高1米。多分枝丛生,小枝具皮孔,光滑无毛。茎干粗壮,幼枝纤细,向水平方伸展,老枝干皮呈黑褐色,生有不明显的小瘤点,比较粗糙,嫩枝翠绿色,光滑有光泽,节间较长,节茎膨大,柔软而下垂。单叶对生,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叶宽披针形,长5到13厘米,宽1.5到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柄长3到10毫米;托叶小,近三角形,叶缘有整齐锯齿,稀3枚轮生,稀互生,表面绿色,背后紫红色。侧脉6到12对,略明显。主要观赏紫红叶背。花单性异株,花小,穗状花序腋生,小花淡黄色。花单性异株;雄花序长约1到2厘米;苞片卵形,比花梗长,基部两侧各具1枚腺体,小苞片2枚,线形,基部具2枚腺体;雄花萼片3,披针形,缘具撕裂状小齿,花丝分离;雌花序极短,由3到5朵花组成,花梗长l到2毫米;苞片卵形,比花梗短;小苞片与雄花同;雌花萼片3,阔卵形,边缘具小齿,子房球形,无毛,花柱3,分离,基部多少连合,长约2.2毫米,外弯而先端卷曲,紧贴于子房上。蒴果球形,顶部凹陷,基部截平,直径约8.5到10毫米,高约7毫米,红色,带肉质。种子卵形,光滑。花植物结果期全年。
生长习性
不耐干旱,不甚耐寒,生长适温15-25℃,冬季温度不低于5℃。 耐半阴,忌阳光曝晒,夏季放在庇荫处,可保持叶色浓绿。要求肥沃、排水好的沙壤土。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
红背桂花以6-7月扦插最好。剪取成熟枝条12-15cm,保留先端2片叶,去除下部叶片,待切口的乳汁晾干后插入沙床,保持室温20-25℃。30-40天后生根,50天后即可盆栽。
水插繁殖
一般于6-7月间,剪取当年生带踵嫩枝,长约10cm,保留上部1-2个小叶片和顶芽,插穗基部切成斜面,插入玻璃瓶内,插穗入水深度3-5cm。插后放置在散射光处,每隔一周左右换一次清水,经40天左右即可长出细嫩的新根,此时从水中取出移栽到盆中即可。
栽培技术
栽培:在室内宜置于空气流通处,避免强光直射,否则叶易焦枯。虽喜半阴环境,但过阴则生长不良。
土壤: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盆土可用腐叶土和园土等量混合,再加10%-20%的河沙或珍珠岩。
浇水:发新梢前要少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为提高空气湿度,盛夏季节还应早晚向叶面喷水。
施肥:生长期可每月施1次肥水,夏、秋季要加施少量的磷、钾肥或淡饼肥水,也可将家禽粪晒干后磨成粉状,随浇水施入盆内。同时,为保持盆土的微酸陛,适时浇些淡矾肥水。冬天不施肥。
修剪:可适当进行造型修剪,同时应及时剪除枯叶和病虫枝。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红背桂花株型优美,枝叶茂密,清新秀丽,极具观赏价值,常用于庭院、公园、居住小区、校园、办公区、草坪、林缘等处绿化。
药用价值
红背桂花全树入药。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麻疹、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绞痛、肾绞痛和腰肌劳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