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根据鱼情制作饵料的步骤和原则。笔者和钓友们交流甚欢时,谈到了钓鱼要如何制作饵料。有钓友谈,用一些经典配方即可,有钓友说,饵料要有针对性,用合适的商品饵或者天然饵。
笔者认为制作一款好的饵料,如同钓友所说必须要有针对性,并且还要根据当时的鱼情来调配味型,并结合你想采用的钓法来调整饵料的状态。也就是说,到任何一个地方钓鱼你都要结合现场的情况去认真分析,科学搭配制作出一款适合当时情况的饵料。下面笔者将细说搭配制作饵料的步骤和原则。
一、确定主要对象鱼
竞技比赛就不用多说了,钓什么鱼是举办方规定好了的,钓鱼人没有选择。而当我们到一处野生水域,虽然水里的鱼形形色色,但仍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种主要对象鱼。那种碰到什么钓什么、大小通杀的做法可能会使你西瓜芝麻都保不住,不值得提倡。
二、根据多方面因素确定基础饵料
确定了主要目标鱼种类,我们就要想方设法了解到目标鱼的大小、水质情况、杂鱼多少、水深、周围农作物及有机物种类等一些同制作鱼饵相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大致确定出基础饵料的主要素材。
比如我们要参加竞技比赛,首先要了解对象鱼的大小、密度、吃口情况、投喂饲料种类、水深、水质等信息,然后才能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基础饵料的味型、颗粒粗细、比重大小等指标。
而在野生水域钓鱼,如果以鲫鱼、鳊鱼等相对小体型的鱼为主要目标时,饵料就应该颗粒细一些、比重轻一些、雾化快一些、味道重一些,如果以鲤鱼、草鱼、青鱼等大体型的鱼为主要目标时则正好相反。
三、确定饵料的味型
要确定现场的鱼喜欢什么味道是个最大的难题,但这并不表示在确定饵料味型时没有规律可循。
(1)确定味型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根据季节特点和春浓、夏淡、秋香、冬荤的一般规律确定出饵料的大致味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在“鱼对饵料的需求”一节学到的基本知识,分析判断出对象鱼喜欢什么具体味道。
不过说实话,对于一个陌生钓场,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摸清鱼的口味。为此,你必须要通过向钓友、养殖户耐心询问以及反复的实验对比才能最终得出结论。在这方面任何人都要放低架子,即使垂钓大师也不能例外。假如有人认为自己到了一个陌生水域每次都能一下子选准饵料,我只能送他两个字:“蒙”或者“吹”!
比如我们初春到了一个陌生水域钓鲫鱼,根据季节特点,腥应该是基本味型,在腥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搭配一些香味。但是,究竟是搭配浓香、清香、谷物香、草莓香、奶香、中药香、甜香、复合香、酒香还是酵香?搭配起来的味道是应该腥味重一些还是香味浓一些?恐怕任何人也不能一下子找准。不过可以确定一点,春季有了“腥”这个基本味型,钓点附近只要有鱼的话,钓到鱼的概率就会很高,但是腥究竟搭配哪一种味型鱼会狂咬,搭配哪一种味型鱼会不太爱吃,这就要考验你获取外界信息的多寡和判断的准确度了。
(2)笔者的体会
十多年前我在荣成的大山口水库钓鱼,水库属于山区峡谷型水库,水比较深、比较凉,库区中间有养殖网箱,当时的季节是六月初。由于钓鱼的前几天一个养殖网箱跑了鱼,我钓鱼当天鱼口非常好,上午钓2斤左右的鲤鱼接近30条。当时我用的饵料是以颗粒饲料+超诱+天下无双为主的腥香味饵料,应该符合水凉、有养殖网箱这一水域特点。但根据窝子里反复出现很大面积的鱼星判断,窝子里应该有一条很大的鱼。不过这条鱼只在窝子周围转悠但并不咬钩,因此我判断应该是我的饵料不对路。
中午前后突然下起了雨,我支起伞,不一会过来3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恳求在伞下避雨,其中一个小孩手里拿着一支破玻璃钢鱼竿,竿上缠着估计有6、7号粗的尼龙线,线上插着有小手指一样粗细的浮漂。小孩在伞下呆了一会,又恳求我允许他将鱼钩伸到我的窝子里。我看他是个孩子,就同意了。谁知道这个连浮漂都不会调整的孩子挂上自己的饵将钩子伸到窝里以后,浮标半躺在水里没有一分钟,刷地一下立起来,接着就沉入了水下。小孩使劲一挺竿,根本挺不起来,只见水面上一个蒲扇般大小的鲤鱼尾巴一翻,一条巨鲤顺势冲了出去,孩子竿稍的红绳被生生拽走了。
鱼逃走后,我向孩子要了点他的饵料闻了闻,酸溜溜的味道。我问他用什么做的饵,孩子回答,他爸爸用玉米面、麸皮蒸熟后加了点醋。
为什么我等了一上午这条大鱼不咬钩,小孩来了放下钩子就咬上了?答案是饵料是否对路。事后我慢慢得知,这个水库周围老百姓很多年以来都用这个添加醋的配方钓鱼。
四、调整饵料的状态。
在饵料的基本成分和味型确定后,就要结合你采取的钓法选取功能性饵料,利用功能性饵料调整饵料状态。
在调整饵料状态时,要重点兼顾以下环节:雾化速度、散落速度、粘度、软硬程度、拉丝粉含量、饵团膨胀系数、残留物多少等,另外还要特别注重材料中粗细颗粒成分间的比例。饵料中既要有一定比例的粗颗粒物或片状物(比如动植物碎屑、酒米等),又要有粉末状材料。粉状物的作用是诱鱼和调整饵料比重、状态,颗粒物和较大的片状物的作用是留鱼。
以上所说的四个方面,就是我们根据鱼情制作鱼饵时需要重视的步骤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