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壳病的病源与防治

牡蛎壳病的病源与防治

牡蛎壳病的病原

牡蛎壳病的病原为绞纽伤壳菌,也属于藻菌纲的一种真菌。菌丝的主要特点常常有卵形、少数为球形的膨大处,叫做厚壁孢子。将壳感染处的碎片在消毒海水中于15℃以下培养34周,可长出真菌菌落。取壳的感染处疣状组织在酵母蛋白胨培养基中于15℃下培养可得纯培养。在低温(5℃)下培养时,厚壁孢子的数目和大小有明显的增加。

牡蛎壳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期症状是由于真菌苗丝在壳上穿孔,特别在闭壳肌处最为严重,使壳的内壁表面有云雾状白色区域。以后白色区域形成1个或几个疣状突起,高出壳面2-4毫米,变为黑色、微棕色或淡绿色,严重者该区域有大片的壳基质沉淀。

在欧洲认为壳的病变区域的临近组织变性,使闭壳肌脱落,引起牡蛎死亡。但未发现壳病对加拿大的牡蛎有严重伤害,仅在鳃、外套膜和消化管的组织中产生纤维组织。在内部组织中均未发现菌丝。

牡蛎壳病的流行情况

壳病发生的地区很广泛,已报告自荷兰、法国、英国、加拿大和印度等。主要侵害欧洲牡蛎,也发现在欧洲巨蛎和另外一种巨蛎上,以秋季水温22℃以上发病率最高。

牡蛎壳病的诊断方法

根据壳的病理变化可以初诊,确诊时应取病灶处的碎片,放入消毒海水中在15℃下培养3-4周后长出菌丝。

牡蛎壳病的防治目前没有具体的方法,只能是加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