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味型各异
我们知道,鱼饵有诱饵和钓饵之分。二者的引诱作用是相同的、统一的,但其功能又有所区别。具体地说:诱饵的主要作用是诱鱼、聚鱼:钓饵除上述作用外,主要功能还在于促鱼开口,吞饵上钩。如此看来,钓饵亦是刺激鱼儿吞食中钩的媒介物质。
钓饵的味道类型主要有:香、甜、腥、成、酸、臭等。鱼类发达的嗅觉、味觉器官对这些味道的感知非常敏锐。一旦发现可口之物,会马上摄食。尽管有的鱼已经饱腹,但仍会贪得无厌地开口。上述各种味道类型,不可能共存于同一种鱼饵中,必须要针对不同对象鱼的口味特点来调制不同昧型的食谱,诸如:鲫鱼喜香甜,鲤鱼喜香腥,草鱼喜甜酸,鲢鳙却喜酸臭等等。即使同属香饵,其味型又不尽相同,还可分为面香、米香、豆香、果香、草香、药香、奶香、油香、酒香和肉香等等。不同香味的饵料可钓不同种类的鱼。例如:鲫鱼喜欢香甜的面饵;鲤鱼偏爱含酒香味的豆饵;鳊鲂喜好薯类(红薯、马铃薯)的甜香味:草鱼则喜食草、果、药型香味的食饵。
应该明确,即使是同一科而属性不同的鱼,对食饵味型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以鲫鱼为例:河鲫喜欢粮食型的面香、米香味,湖鲫却喜欢豆香味和软体动物的腥香。如果从不同种别的鲫鱼来看,其食性特点亦不尽相同:白鲫喜欢植物型饵,银鲫爱吃米饭粒和蛆虫,土鲫则喜食略有成味的面饵,而黑鲫却专食红虫和蚯蚓。鲤鱼亦然,北方的荷包鲤喜食浓腥味的蚌肉和水蛭,南方的青竹鲤则喜欢竹笋、竹叶的清香型味饵,而云贵的岩鲤又喜食带有酒香味的酒糟和岩虫子。正所谓“一方水养一方鱼,一方鱼吃一方食”。因此,垂钓时应依据水域和对象鱼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用各具其味的饵料,方能满载而归。
佳饵五大要素
在了解了食饵各不相同的味道类型和鱼类的感知机理之后,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鱼类的摄食过程。鱼类学家研究的结论是:首先是发现食物源,继而是被食饵吸引,进而被激起食欲,最后被促进吞食。鱼儿的这个摄食过程启发了我们给鱼酿饵调味的基本思路:选用何种食料为基础(诱饵、钓饵),选用何种调味剂与基础饵合酿为一种佳饵,使其能尽快让鱼发现并引诱它们到食饵周围,继而激发其食欲,最后达到促其吞食上钩的目的。这是令钓鱼人尤其是鱼饵专家和厂商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
何为佳饵?色、香、昧、形、质俱佳者。这五大要索便是我们酿饵调味的标准。
饵色:要鲜艳、明亮、醒目。黄、白、红、绿是鱼类最为敏感的颜色。选用的基础饵和添加剂都应以此为准,亦可使用黄、红等着(增)色剂。这些色泽能刺激鱼类视觉,使其易于发现并游向食源。
饵香::饵香好钓鱼,这一点古人早有“芳其饵”的遗训。除基础饵所具有的自然香味外,还可添加少许增香剂。常用的有香精、香液、碘酒、丁香、五味子等中药和苏籽粉、芝麻粉、松籽粉(均需炒熟磨粉)等油料作物。有条件的可以用麻子泥为基础饵,拌和商品饵效果尤佳。
饵味要纯正:饵料味道要鲜,可加味精、鸡精等调味品。饵味要依对象鱼而定,鲫鱼喜食甜香型味饵,钓鲫应加些糖类和蜂蜜。鲤鱼喜欢腥香型味饵,则需添加腥味物质,如鱼粉、虾粉等。若钓鲢鳙,饵料需发酵或加入食醋、青方(臭豆腐)以增酸臭味。饵味要尽量纯净单一,切忌搞成怪味刺鼻的“大杂烩”。
饵形要合理:面饵要注意鱼的适口性,使其便于吞咽。同时也要考虑季节的影响,例如南方冬钓鲫,北方早春钓鲫鱼和小鲤鱼时的鱼情是与夏秋不同的。前者由于气温低,鱼体发僵,游动能力受限,故而就饵吞食时开口较小且动作较轻。针对此情,我们所用的饵粒则宜小不宜大,宜软不宜硬。此外,饵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比如黑鱼喜食泥鳅和蛙类,如将面饵或塑胶仿此制作,则钓效颇佳。饵形在拟饵钓中常常起决定作用,制作越逼真越好。羽毛拟蚊蝇,塑胶拟鱼蛙等,都要提高其仿真性,还要着色涂腥,以期以假乱真而钓取之。
饵质要好:是指饵料所含物质成分的优劣。纵观五花八门的商品饵,其主要成分都离不开动、植物蛋白质。蛋白质可分解为氨基酸、羧基酸,这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能源,鱼类摄取之以维持机体的生存成长。为此,商品饵中加入麦片、米粉、豆粉、薯粉、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基本素材和鱼粉、虾粉、酵母、游离酶、强食剂等,都能有效地促使鱼儿摄食。这些物质既可满足鱼类生存、营养的需求,又能诱惑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进食。笔者曾自制一种鲤饵,经多年实践堪称每钓必丰的秘方。其基础食料是黄玉米面和黏面,添加剂是雏鸡饲料、苏籽粉和丁香药酒,将前两者揉进面团,整个饵团橙黄、紫红相间,既颜色鲜艳醒目,又增加了饵料的香、腥味,加之药酒香味的挥发作用使该饵的诱、钓效果非常好,添加剂增色、增香、增昧、增质的作用体现得十分明显。只有做到诱、钓统一才能称得上色、香、味、形、质俱全的佳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