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浮漂造型特点以及适合的鱼情

浮漂 鱼情

由各种不同的漂身、漂尾和漂脚可以整合成各式各样造型的浮漂,并且各自具备相应的特性,其目的当然是为了针对各种各样的鱼情。下面对市面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几种浮漂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传统标准型:

软 身、软尾的老达摩,或硬身、硬尾的老王冠(二者均为孔雀翎漂身)堪称传统标准型之经典,鳙鱼规规矩矩的钓底优势最大,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其他:当鱼情 对灵敏度要求较高时,可选择小号漂型;当上鱼速度较快时宜选用较大好的漂型。这类浮漂各部位配比合理,对速度、灵敏度、稳定性以及耐用性兼顾的程度最大。 软身、软尾者偏重于稳定性,硬身、硬尾者偏重于灵敏度。

灵敏度与稳定性其实是一对矛盾的因素,灵敏度越高,稳定性就越差。打个比方说,在 相同鱼情的垂钓中,使用稳定性好的浮漂,一个小时内可能有30次抬竿的信号,中鱼率可达到80%。使用灵敏度高的浮漂,一小时内可能有40次抬竿的信号, 但中鱼率却是个未知数,完全取决于钓手的技艺,可能超过30尾,也可能不足20尾。所以说,灵敏度极高的浮漂像一把双刃剑,善用者只伤敌,不伤已;不善用 者,既伤敌,也伤已。

目前,市面上各种品牌的浮漂几乎都有这类漂型,但由于漂身的材料不同,导致性能上略有出入。苇身硬尾的灵敏度最高, 较难把握;巴尔杉木软尾的灵敏度最低,对信号的反应可能不够充分,巴尔杉木的浮力本身就偏小,再加上坚固性较差,所以巴尔杉木漂身大都偏于短粗,如果使用 通心地尾脚,坠可使其坚固性大大提高,但浮力下降又是使其最大的弱点雪上加霜。

二、漂身、长尾、长脚型:

这类漂很多人将其称为“全天候”,亦即除了水皮钓浮外,其他均可应付,最大的优势在于黄金降落的行程较长,同时以极细的硬尾来弥补因整体过程对灵敏度造成的影响,当水深条件理想,鱼吃饵的机会增加时,这种漂确实厉害。

如果在限定竿线长度的比赛中,这种长体浮漂还有另外一个极大的优势,亦即可将钓点向前推进!由于漂体商都增加可减少水线的长度,这样无形中便增加了风线的长度。

这类浮漂的芦苇漂身硬尾者为主流,苇杆的强大浮力可使漂身最小化,加之较细的硬尾,完全可以使其灵敏度得到充分的保证。

三、短身、竹脚、长尾型:

竹脚本身就属于短脚,并且还是短身粗漂,但却配上长长的漂尾,初看之下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仔细想来,这种造型有两大优势:第一,这种漂的黄金降落时间更 长!因为短身、短脚都对灵敏度不利,所以在相同距离的黄金行程中它的速度更慢。第二,当水深不足时,这种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黄金行程。可以说,这种漂是 将其优势最大化,较少顾及其他,因此只限于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目前市面上行喜马诺的“高手”属于这种漂的典型代表。短粗的巴尔杉木漂身、竹脚、细长的硬 尾,是不是有些怪异呢。

四、短身、短尾、竹脚型:

这种漂不必多说,仅仅鳙鱼表层钓浮。

五、长身、短尾、短脚型:

这种漂的漂身细长,很短的碳脚,有软尾的,也有硬尾的,通常都只有小号。这是灵敏度最高的浮漂,仅仅用于糗底。在夏季伏天气压低,鱼不爱吃食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选择。

总结来说:长尾利于旋饵中鱼(水平钓浮除外);小、硬、细利于灵敏度;浮力大利于速度。当鱼情确定后,漂型要针对鱼吃食的层面,大小和灵敏度要针对鱼的单尾重以及吃食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