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刚过,眼瞅着大寒就不远了,而大寒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寒,就是因为冷,有多冷呢?俗语有云:腊七腊八、冻裂脚丫,说的就是大寒就是冬季最冷的节气,没有之一。
按理说,天气这么冷,就不应该再出门钓鱼了,但是,钓鱼人么,大都是些为爱好而偏执的人,喜欢冬钓的,当得上一句不疯魔不成活,即便再冷,也安耐不住钓鱼这颗蠢蠢欲动的心。
光有心可不够,还得做好准备,毕竟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钓到鱼,而不是为了在寒冬腊月里受冻,这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一定要选一个好的钓点。
因为冬季不比夏秋季,渔口不好,我们随时都能转移阵地,天寒地冻,更换一次钓位,不啻于一次小规模搬家了。而大寒之后,我们想要找到出鱼的钓点,其实并不算困难,就是因为天气太冷,所以适合鱼群躲藏的区域并不难找,最常见的,有以下这几种
第一种、倒伏的杆茎类水草丛附近
杆茎类水草,泛指水烛、芦苇这一类的水草,大多为丛生,生长环境对水深有一定的要求,往往都生长在不太浅,也不太深的水域中。
这类杆茎类丛生水草,在水下根系发达,根系附近滋生大量的腐殖,在冬季,因为水位下降、低温等原因倒伏在水中,覆盖在水面上,就像棉被覆盖在水面上。
天气再冷,水的温度始终变化不太大,根系附近的腐殖给栖息的鱼群提供食物,倒伏的草丛能起到保温效果。
在这种水域下杆守钓,天气越冷,鱼口越好,不仅鲫鱼多多,就是个头较大的鲤草也不在少数。
第二种、坡底
咋一看,坡底这个概念比较泛泛,似乎到处都是,其实不然,我们将水域近岸有斜坡的水道,才能称之为坡底。
而这种坡底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水位比较深,浅水称滩、深水才称之为坡,水深,就说明水温变化不太大,所以才会在较冷的天气里,依然有鱼群聚集。
第二个特点水底的食物比较多,因为坡的另一个定义,是岸边到水底有一定的坡度,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斜坡,因为坡度,近岸滑落水中的垃圾、树枝、果实等,都会落在水底。
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在大寒这个时节,很容易成为冬鱼的群栖地,尤其是白天向阳处,守钓效果很是不错。
坡底看似到处都有,其实不然,大多数近岸到水底,要么坡度比较陡峭,要么坡度比较平缓,用水比较浅,要么水太深,适合我们下杆守钓的坡底并不算多,只要能找到,几乎都是适合守钓的好钓点。
第三种、水底有凹陷、深坑处
这种为说多不说,说少也不算少,其具体特征是大致平缓的水底突然有一处较深、面积较大的凹陷、深坑。
为什么会形成这类的深坑、凹陷,原因比较多,我们也无法一一深究,但是这种地形,非常适合聚鱼,不管是冬季还是夏秋季。
尤其是凹陷、深坑和水底的落差较大,落差越大,聚鱼、藏鱼的可能性越大,在很多地方,有条件的钓友会在枯水期来临时,人为的挖掘上一个1~2平米,深约1米左右的坑。
等到冬至之后,选择在深坑下杆,不打窝子都能钓上来不少鱼,而且个头还不小,鲫鲤草都有。
以上这三种地形,特性比较明显,而且有一个共性,就是离岸不算太远,但也谈不上太近,如果我们以岸边做钓点,离岸大约有6~8米左右。
水深也就3~4米左右,再浅,水温太低,压根就不聚鱼,再远、再深些,垂钓起来操作比较麻烦,这要我们耐心地找找,具有这些特征的水域肯定不会少,只要我们耐心守钓,渔获普遍都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