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鲫鱼不好钓,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掌握技巧

鲫鱼 春季

春末夏初,气候条件比较特殊,此时鲫鱼突然变的不如早春时好钓了。这是一年当中钓况最为糟糕的时段之一,而且持续时间长,一般要到5月底麦黄时才有好转。如何破解春末夏初的钓鲫难题,对钓友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春末夏初钓鲫的三个不利因素

1 不利的气候因素

就鱼类而言,水温是其赖以生存的首要因素,而水温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鱼类生活具有很强的气候性。在温水类鱼中,鲫鱼对水温的平稳度要求很高,在气温骤然升降3℃-5℃时,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萎靡不振和食欲下降等状况。

每到春末夏初,气温就开始快速攀高。而由于气温在短期内的快速升高,鲫鱼在春季的水域环境温度和生理机能的平衡被打破,应激反应非常明显,故呈现出焦躁慵怠、少食懒动等情况。这是鲫鱼在春末夏初期间,由低温向中温过度时,显现出生理机能调节的自然现象。

在这个期间,有一个常见的有趣景象:晴好天气里,成群鲫鱼停浮水面不食不动或者集群浮头并发出较大的咂水声,俗称鲫鱼晒太阳。

其实这是因为在强烈阳光照射下,水体形成了表层、中层和底层的三个温差区,并且温差会随着光照时间增多而加大,导致水体中上层温差的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其溶氧量也随着增加,而水体中底层的温差交流速度相对缓慢,溶氧量逐渐趋低。于是习惯于底层生活的鲫鱼,只能漂浮到氧气较为充足的水面。一旦水体表层温度过高、氧气不足时,它们便浮头吸气,借助空气来增氧。

因此,鲫鱼漂浮水面或浮头咂水,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氧气,是生存的应急措施,并非真的在休闲晒太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垂钓,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在春末夏初的一段较长时间内,适应迅速攀高的水温环境,并尽快完成生理机能的调节,已成为鲫鱼生存自保的第一要务,旺盛的春季采食期告一段落,垂钓进入低谷期。

2 不利的水情因素

春夏之交,降雨还比较少,但恰逢农田的耕种期,农业用水量是一年中最多的时候,塘库河坝中有限的冬春蓄存水便成了应急之需。于是鱼类生活水域的水位急剧下降,在气温日趋升高的境况下,水体的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这无疑加剧了鯽鱼生理机能调节的难度,一般要延长到5月底才能完成。

3 不利的鱼情因素

春末夏初难钓鲫,除了鲫鱼特殊的生理机能调节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即滑鱼多。通过春季的垂钓高峰期,能存活到夏初的大多是“漏网之鱼”。它们经历了太多的垂钓生死考验,养成了谨慎、多疑的习性,在大白天是不会轻易摄食吞钩的。

鉴于此,在春夏之交的时段里,钓获鲫鱼的难度的确很大。所谓的“五一”期间是垂钓高峰期,其实是指度假休闲而出钓的人多,绝非是钓获丰硕的黄金期。

实际上,在暮春的尾期出钓,尤其是在自然水域钓野鲫,当“空军”或钓获甚少的绝不在少数。当然,春末夏初难钓鯽也不是无解之题,关键在于要采取有效对策。

破解春末夏初难钓鲫的对策

1 掌握出钓时机

在春末夏初,鲫鱼虽然正处在调节生理机能的难熬期,精神不振,采食消极,但为了生存并安全度过调节期,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少量的觅食活动。出钓时只有抓住鲫鱼有限的活动觅食时机,才会有较好的收获。

钓早晚。在晴好天气的早晨5-8点和傍晚5点半以后,天色较暗,气温适中,水体含氧量高,鲫鱼活动较积极,是出钓的良机。但在上午8时至下午5时期间,阳光强烈,水温升高,钓效大多欠佳。因此春末夏初钓鲫,要起早贪黑,抓两头放中间。

钓雨。在无风或风力小的阴雨天,最好是小到中雨的天气,气温较为平稳,水体的温差交流速度缓慢,并且雨滴敲打水面,水中溶氧量增高,鲫鱼感觉舒适,便会萌发较强的觅食欲望。此时出钓,效果一般不坏。但大到暴雨、雷雨天或大风阴雨天则不宜出钓。

钓黄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小夜钓”是个不错的办法。在晴天的下午6点至晚8点半之间,太阳西落,天色趋暗,水温平和,环境安静,是鲫鱼活动觅食的好机会。此时出钓往往会有惊喜的收获。但晚9点过后,水温渐低,鲫鱼很少活动,很难钓到鱼。刮风或阴雨天则不适合“小夜钓”。

钓风。有3-4级东风或东南风的晴好天,是春末夏初难得的钓鲫好日子。风起波涌,水体溶氧量剧增,饵食漂浮,素有逆流而动习性的鱼类活动积极。一直慵怠厌食的鲫鱼,也会在这样的好天气变得活跃起来。因此在相对水深且和缓的光水区,采取正顺风或侧顺风浮钓,会有较好的钓效,而且鱼的个体较大。但风力在4级以上或有风的阴雨天,则不宜垂钓。

2 选好钓位钓点

鉴于春末夏初气候、水情、鱼情的独特性,在钓位、钓点的选取上是有要求的。选位不当,劳而无功。总的来说,要做到“四钓四不钓”。即钓浅不钓深、钓暗不钓明、钓活水不钓死水、钓顺风不钓逆风。

钓浅不钓深。钓场的水体无时无刻都在作温差交流的调节运动,但在外界的作用下,却有水体温差对流的快慢之分。在晴好天,阳光照射,水体上层温差交流速度快,中底层水的溶氧量就低,鲫鱼漂浮水面;早晚或阴雨天,水体的温差对流慢,其溶氧量相对要平衡些,鲫鱼会在底中层活动觅食。所以晴好天气忌钓深水区,要在钓场深浅结合部稍为偏浅的一方寻找钓点。但水位也不宜过浅,浅水区的温度上升太快,鲫鱼会避而远之。

钓暗不钓明。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钓点选择在岸边有遮阳的地方,因为阳光不直射水面, 表层升温慢,局部水体温度较均衡,溶氧量也相对较高,鲫鱼喜好在此水域栖息。但钓点水位以0.8-1.5米之间为好,过深过浅均不太适宜。

二是钓点选在离岸较远、有孤立稀疏水草的地方。因为既有水草遮掩,又有水草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浮游生物较多,鲫鱼常常会聚集其周围活动采食。但水草茂盛成片的地方则不适宜垂钓,草密不透风,水体缺氧。在睛好天气,光水区一般是难有好钓获的。

钓活水不钓死水。鲫鱼在春末夏初调节生理机能的特殊时期,相对适宜的水温、充足的水体氧气已成为其生存的主要追求目标,觅食则成了第二需要。所以垂钓时就要在钓场里有水流活动的区域找钓位。这些水域温度适中、溶氧量较高、饵食也丰富,比较适宜鲫鱼生活。比如进出水口的附近、回水湾、有暗流涌动或有泉眼冒水的地方等等。

在钓点选择上,最好是浑水区或稍有水草的地方,但水位要适中,不宜过深或太浅。一般来说,静水区不仅水体较深、水层温差大,而且溶氧量低、缺少饵料,不适宜鲫鱼生活。所以在晴好天垂钓时,要尽量避开这些区域。

钓顺风不钓逆风。春末夏初风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垂钓活动。在风力达到3-4级时,钓场水体的上层与下层会背向而动,水面激起的波浪既能有效平和水温,又增加了中上层水体的溶氧量,同时周边及水底的饵食也会随着水体的运动而漂浮水面。所以鲫鱼会在相对和缓水域的中上层逆风游动觅食。此时要在上风口选取钓位,采取正顺风浮钓法,往往能收到特效。

如果钓场水域较大,顺风钓岸边水浅时,可在较深光水区钓顺侧风,效果也不错。但钓逆风则与鱼类溯流而上的习性背道而驰,一般是费力不讨好。

此外在较大风力的作用下,水浪拍打岸边,会激荡起较大的回漩水流,鱼不靠边;同时因水体下层的逆风运动,搅起了底部的泥浆沙土,水体浑浊,鱼则规避水底。故此在刮风天钓底、钓浅、钓边,都难有收获。在风力达到4级以上时,大型鱼喜欢乘风破浪,活跃异常;但如鲫鱼等小型鱼则惊惶不安、蛰伏少动,不宜垂钓。

3 注重垂钓细节

总体上说,基于春末夏初鲫鱼不爱活动、摄食欲望低等特征,在垂钓细节上要特别注意。“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放在春末夏初的钓鲫活动上,是恰如其分的。

一是窝料和钓饵要选用自然清香型,忌用浓腥料。同时底窝要做大、钓饵要精细。红蚯蚓、白蛆虫等活体饵在有风天气钓浮,效果较好;一般情况下,还是以素饵为佳。

二是钓组比中幕春时要小而灵。气温升高了,温水类鱼应该活动更积极才对,但鲫鱼因处于生理机能调节的特殊时期,懒动少食,其摄食力反比春季弱。如果钓组偏大,漂坠迟饨,往往抓不住鱼口。尤其是较大个的野鲫,浮漂动作大多只在0.5至1目之间。所以垂钓时要注重观察辨别漂相。

三是施钓中要依据天气、时段和水域环境的不同,仔细分析寻找鱼层,并采取相应的垂钓方法。比如晴天和阴雨天、早晚与白天、塘库与河流等等,鱼的泳层各不相同,在钓法上也要随之而变。

四是在大风天浮钓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要选用轻坠大号短漂,便于调钓各个水层;其二要选用白蛆虫、蚯蚓、面团、饭粒等禁得住水浪冲击的钓饵,其中白蛆虫为首选,不仅目标醒目而且是蠕动活体,钓获率较高;其三抛投钩饵时要充分运用竿线的弹性,轻柔准确落点不可随风肆意乱投。

垂钓时要反复调试,应情而变,找准鱼的泳层,并尽量将钩饵抛落到钓点的后方,任其顺风漂流,等到风线用完再收线重复抛竿。实际上这是将钓饵模拟成自然饵料,诱鯽鱼上钩,这对钓大个滑鱼特别有效。一般地在钩饵通过钓点或钓点的下风口时即有鱼口。因为风力带动了底部水体,把大量的窝料搅动漂浮起来,钓点及其下风口水域饵食相对要丰富,所以鲫鱼会源源不断地聚集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