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季的浮头鲫,是看得着打不中

鲫鱼 春季

有三种鱼,在钓鱼圈子里是出了名的难钓,第一种是午间鱼,也就是正午时分的鱼,甭管是什么钓法,只要是淡水钓,鱼情都不会很好,所以有神仙难钓午间鱼的说法;

第二种,叫死窝鱼,什么是死窝鱼呢?以前没有小药、药酒的时候,因钓上了大鱼,控遛大鱼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钓点左右方圆100多平米内,基本上大小鱼都会闭口,要等至少七八个小时,才会有小鱼给口;

而有了小药、药酒之后,尤其是工业香精配置的小药,比例稍微大点,就会导致窝子里,有鱼来回游曳,但是死活不给一口,什么时候窝子里的小药被稀释的差不多了,鱼口才会慢慢恢复;

第三种,叫做浮头鱼,这可不是个比喻,而是真真正正鱼群浮在水面,虽说一年四季,都会因为水温、溶氧的影响,导致鱼群上浮,但是大规模鱼群,浮在水皮上,则只有春夏之交才会看见;那为什么春季的浮头鱼难钓呢?这要从两个层面来阐述其原因了;

原因一、春季水深不同,温差很明显

春季和冬季有非常类似的地方,就是昼夜温差很大;但是因为地温的原因,春季地温整体上升,冬季的地温是下降趋势;但是,影响水温的又不仅仅是地温;

太阳照射时长,也会导致水温有着明显的变化;在春季,过了春分之后,日照时间明显增长,所以在白天会出现,水底水温比上水层冰凉这种情况;

对体型大一些的鲤鱼、草鱼,这种影响可能会小一些,但是对体型较小的鲫鱼、白条、麦穗、鳑鲏等鱼种来说,这种温度变化是很明显的,所以,为了取暖,这些鱼种会在午间,游曳到水皮取暖;

原因二、生理原因,鲫鱼进入摆籽期

鲫鱼每年从2月底开始进行产卵,一直会持续到5月初才会结束,而鲫鱼在摆籽期,会对产卵环境有个大致的需求,往往是水温适宜、有一定比例的茎叶类水草丛;

温度适宜,鱼卵才会孵化,而鱼卵必须要粘附在草叶、枯枝等才能保证不被水流冲走;所以产卵的鲫鱼,会成群的浮在水皮上,找到合适的区域,就会将鱼籽甩到水草的茎叶上;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看来,会认为是鲫鱼成群的浮水;

浮头鲫鱼到底难钓在哪里呢

可能有钓友会说,为什么春季的浮头鲫,没有缺氧这个选项呢?事实上还真是如此,除了夏秋季,因为高温,会导致水底溶氧稀缺,冬季因为水面封冰,导致氧交换减少,在春季,只要化冰了,是不存在水底缺氧的现象的;

那么,既然水底不缺氧,基本上只要鲫鱼群浮头,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一定是上水层水温适宜,不管是为了取暖还是为了产卵,都是如此,而只要出现这种情况,也必然会有两个结果出现;

一、鱼为了适应水温变化,而对进食缺乏兴趣,而水皮也确实没什么食物;

二、鱼在摆籽期是不进食的,所以也是没有鱼口的;

所以,不管我们是采用打行程,还是打截口,最多也就是将鱼群惊散,却罕有鱼给口,所以才有春季浮头鲫,看到打不着的说法,但是,台钓不行,并不代表没有办法钓这种鱼情。

传统钓无铅钓法,可以有效应对这种鱼情

在传统钓中,有一种无铅钓法,是专门钓这种鱼情的,具体做法很简单,用长竿配短线组,将6~7颗漂豆,去掉3颗,仅剩下3颗漂豆就够用,然后也不配铅皮;

漂豆间距10厘米左右(过去叫一扎,也就是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距离),通钩里最下面的漂豆也是这个距离;

在鱼钩上直接挂上蚯蚓或者红虫,当然,半粒米饭大小的面饵也可以,然后站在近岸观察,鱼群在哪里,就把长竿轻轻的放在哪里,这样动静很小;

鱼钩带活饵,没有铅坠压着,很容易就被漂豆带着漂浮在水皮以下10厘米左右的位置,加上蚯蚓在水中会挣扎、摆动,而鱼群游过的时候,会有几大的几率直接给口;

毕竟食物就在嘴边,张嘴既能进食,鲫鱼也不可能一口都不吃,当然,也不是说这样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连竿爆护了,还有一些小讲究:

讲究一、蚯蚓不可以太大、太长,最好要切段,要不然鲫鱼不会给口,而使用红虫效果好一些,但是挂钩太麻烦了;

讲究二、无铅钓法一旦中钩,起一次鱼必然会炸一次窝,所以只能是走钓,固定钓点是不太合适的;

讲究三、虽然没有约定的竿长,但是,因为需要持竿而行,我们一般建议用6.3米的长竿+3米的线组,这样能打比较远一些;而再短,或者再长,就不太合适了;

因为杆子短了,钓距不够,而浮头鲫往往是浮在河道的中心水域,属于看到够不到;而再长一点的鱼竿,拿着累不说,起鱼、收竿,也比较麻烦,而6.3米这个长度,勉强两边都够得着;

最后

按理说,但凡传统钓适用的钓法,台钓应该都可以,但是无铅钓钓浮头鲫,台钓还真不行,因为台钓讲究齐竿线组,而线组一场,水流略大,钓距有限的紧了,所以不太适合钓这种鱼情;

而浮头鲫这种鱼情,本来也不是让我们连竿爆护的目标,所以就算使用无铅钓法,也很难有大量的渔获,只能说,逗个乐子,和浮头鲫斗智斗勇拼眼力,乐呵一下就行,千万别太在意渔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