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坠钓野战攻略5:浮漂的调整

浮漂 野钓 调漂 悬坠钓

上文我们谈到悬坠钓用于野钓的特点、钓具配置、外界条件的影响以及饵料的配置,接下来我们来谈下浮漂的调整。当然,浮漂的调整,不管是钓鱼杂志还是网络中都有攻略,但作为文字表述实在难以让人尽皆明了。因此我下面将以一种简洁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为了让写出来的文章不再对钓友产生更多的误导,因此我将尽量抛弃“调灵钓灵,调钝钓钝”等绕口令式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对灵、钝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弄清什么是“灵”什么是“钝”。这个问题在业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指浮漂体现鱼讯的能力,一种是指减少鱼吞钩障碍的能力。

前者追求的灵敏是只要有一点外力施加于线组浮漂马上就会出现动作,当底钓线组被调整到上钩离底下钩刚触底时,鱼吸饵的力量使钩饵稍微有一点移动或鱼游动的水流带动线组的移动,浮漂都会体现清晰的动作,至于鱼饵是否被鱼吞入口中则不一定。

后者追求的灵敏是从追求最大限度的减少鱼饵入口的阻力出发,比如在上面提到的上钩离底下钩刚触底时的状态,鱼饵移动后浮漂下沉,浮漂尾进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使整个线组的浮力增加,增加的浮力对钩饵进入鱼口产生了反向拉力,并随着钩饵位移的加大这一拉力继续增加,那么在前者认为的上钩离底下钩刚触底的最灵敏状态,如果从后一种观点考虑就不一定是最灵敏的状态。

对于上面的两种观点,我比较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线组调整的最灵敏状态指的是线组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鱼的吞饵障碍,方便鱼饵入口,线组调整的最迟钝状态指的是线组不能减小鱼的吞饵障碍,轻口鱼有时不能顺利的吞饵入口。

之所以我选择后一种观点,是因为前者的观点只注重浮漂的反应而不能同鱼情有效的结合,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搞明白浮漂的动作同鱼钩是否入口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钩、饵从原来的位置到进入鱼口需要移动一段距离,当钩、饵刚开始移动尚未进入鱼嘴时浮漂就出现下顿,这时抬竿无疑会形成空竿,这样的灵敏对于钓鱼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好了,既然我们从减少钩、饵入口阻力角度来分析灵敏与迟钝,那么哪些因素会成为钩、饵入口的阻力呢?

抛开钩、饵的大小和软硬,这一阻力来自于钩饵自身重量产生的阻力和线组移动受到的阻力两方面。鱼吞钩饵既要克服钩饵的自身重量以及由此产生的静止惯性和摩擦力,又要克服露在水面上的浮漂尾向水面下移动产生的浮力增加量和线组(特别是铅坠)的静止惯性。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将钩饵重量的影响称做下阻力,将阻碍线组向下移动的力称做上阻力,而下文我就说明一下这两者的影响力。

二、下阻力的影响

同样的钩饵重量,下阻力的大小同子线和钩饵在水下的状态息息相关,比如双钩卧底状态同双钩一离一擦底状态对比,前者要使静止的钩饵向鱼口中移动,鱼口的吸力必须要克服钩饵的重量和水底对钩饵的摩擦力。钩饵的重量越大,这一影响就越突出。

我们使用大钩大饵时,如果我们将钓组调成双钩卧底,鱼要将钩饵吸进口中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克服下阻力,这时如果我们将钓组调成一离一触底状态,钩饵的重量被浮漂的浮力平衡掉一部分,钩饵的移动就比较容易了,这个道理就好比一个重物放在地上,要想移动它很困难,但如果用起重机在上面施加一定的拉力,再移动起来就容易的多。

反过来,如果我们使用小钩小饵,钩饵自身重量很轻,鱼口的吸力很容易使钩饵移动,这一影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因此,个人认为如果是从下阻力角度考虑它对钓鱼的影响,就要结合鱼口力量来进行分析,生猛鱼口时,钩饵的重量或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对鱼进食影响都不大,这时只要钩饵重量不重到使钩饵陷进水下浆层中,迟钝一些的钓组虽然体现信号的能力有所降低但可以使信号更准确。

鱼口轻时,状况就不同了,使用大钩重饵就一定要利用浮漂的上浮力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减轻下阻力的影响以便于鱼吞钩入口,否则,鱼不容易将钩吞入口中,这时,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下移浮漂,利用浮漂的浮力使子线绷直,减轻钩饵对水底的压力,使钩饵向一离一擦底方向过渡,使线组更灵敏。

通过调整浮漂改变下阻力的大小,同时也改变了子线在水下的状态并进而使线组体现信号的能力也得以改变,这一认识很多年前何蔚蓝先生就已经进行了总结,并将其成为“下灵敏”或“下迟钝”。

三、上阻力的影响

调3钓1同调5钓3哪个更灵敏,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对此的答案却完全不同。有些浮漂调钓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两种调钓法钩饵、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影响鱼吞钩的下阻力都是相同的,按理说二者的灵敏度也应该是相同的,但实践检验的结果却不同,有时候调3钓1效果比较好,有时候调5钓3效果更明显,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从浮力角度分析,假如鱼口的吸力大于露出水面的钓目产生的上浮力,调3钓1时鱼吞钩更深,浮漂动感更强烈。比如鱼口吸力等于3目浮漂尾的浮力,调3钓1时鱼的吸力远远大于露出水面1目浮漂尾的浮力,而调5钓3时鱼的吸力恰好等于露出的3目浮漂尾的浮力量,自然调3钓1的状态更灵敏。但是,假如鱼的吸力小于露出水面的钓目产生的上浮力,并且浮漂尾上下粗细相同,两组的灵敏度就应该是一样的(比如吸力相当于0.5目的浮力值时,调3钓1同调5钓3都只能使浮漂向下移动0.5目),但从视觉角度看,调3钓1时由于浮漂尖离水面更近,视觉效果更明显,钓手会感觉更灵敏一些。

另外,影响上阻力的大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这个因素就是调3钓1同调5钓3二者的钓组重量并不相同,确切的说是铅坠重量并不相同,调3目的铅坠重量大于调5目的铅坠重量,调3目时铅坠重量大,钓组的惯性就大,就更不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其结果造成了线组启动困难但一经启动运动距离较长,调5目则启动容易但运动距离较短。

那么,调目相同但钓目不相同时钓组的灵敏度有什么区别?

拿调3钓1和调3钓2进行对比,这两组除了子线、钩饵的水下状态不同外(这是下阻力问题,在此不讨论),露1目的浮漂尾比露2目的浮漂尾更细,同样的力浮漂下行的距离更长,视觉效果也更好。

上面的分析说明,不同的调目、钓目造成了上阻力的不同,线组的灵敏度也就不同,从上阻力角度分析,到底调高目灵敏还是调低目灵敏不能简单的下结论,不同的鱼情有不同的效果。

四、针对不同鱼情的调钓对策

(1)生口鱼宜灵敏

鱼吃口重而中鱼率高时,说明这种鱼是典型的生口鱼,我们钓这种鱼的对策首先是调高目钓低目(比如调4钓1,调5钓2等等),然后在钓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养窝。一般来说采用大而散的饵料和稍微大点的钩子比较好。

调高目钓低目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保证子线绷直,也可以利用浮漂的浮力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使得下阻力降低,调目高铅坠重量就轻,钓目低漂尾的上浮力就小,因此浮漂的上阻力也会比较小。当上、下阻力小而且线组绷的比较直时,必然使钓组非常灵敏,在钓快钓多这一方面就非常有利了。

(2)乱口鱼宜钝

当我们发现浮漂信号多、鱼吃口重而中鱼率低的时,我们要明白这种鱼情是典型的乱口鱼。原因就是我们引鱼过多,造成窝里的鱼儿躁动不安,出现的浮漂信号虽然多,但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入口信号。窝里一群鱼的游动或几条鱼同时争饵都有可能使浮漂出现假动作。钓这种鱼我们就要调高目钓高目(比如调6钓6,调5钓5),或者改为调低目钓高目(比如调2钓5,调3钓6)。而且我们钓这种鱼的饵料要降低饵料的雾化,饵料的状态要粘,因为鱼的吃口重,钩饵的轻重对鱼吞饵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当我们发现这种鱼情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原有的调高钓低基础上再上移浮漂变成调高钓高,使双钩饵落底长子线弯曲以增加下阻力,相应的也降低了浮漂体现信号的灵敏度从而达到过滤虚假信号的目的,通过这样调整,一般会使信号变的真实起来,如果效果仍然不明显,还可以向铅皮座加铅使调目变低,线组的状态是调低钓高,造成上阻力加大使铅坠启动困难,进一步降低线组的灵敏度。

(3)滑口乱鱼钓不灵不钝

当我们发现鱼吃口比较轻、浮漂信号多而小、中鱼率特别低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这种鱼情很多是滑口乱鱼,这种鱼见饵入水就吃,吃进后很快就吐,故而我们要采取搓小饵调高目钓不灵不钝(比如调5钓4)去钓这种鱼,当然鱼钩不一定要用小钩。采用小浮漂适当调高目可以降低铅坠重量使线组容易启动,不灵不钝既可以过滤虚假信号又能保证浮漂及时反应鱼讯。

(4)轻口鱼调低钓低

我们钓鱼时经常会遇到水温很低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鱼的吃口很轻,浮漂信号非常小,这个时候我们与之相配合的调钓方法是要保证鱼吞钩的上、下阻力都很小。因此我们一般使用小漂、小钩、细线、轻饵,采取调低钓低(比如调2钓1)的方法垂钓。

钩饵轻,下阻力自然小,因此不需要调高目进一步减轻钩饵重量,而将钓目降低可以使上阻力减小,因此在小钩轻饵情况下调低钓低是一种最灵的调钓方法,既有利于鱼吞钩入口又有利于体现浮漂动作。

五、浮漂调整的要领

浮漂调整一般分为不带饵调漂和带饵调漂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要注意确定浮漂调目时的水深要尽量接近实际垂钓时的水深,否则如果调漂水深同实际水深差别很大,由于不同的水深造成的水压不同以及主线自身重量的不同,调出的调目在实际垂钓时会有不小的差距。

(1)不带饵调漂

不带饵调漂的方法是先在铅皮座卷上大于线组浮力量重量的铅皮造成线组下沉使浮漂尖沉入水下,再逐渐反复多次上移浮漂,在线组稳定后使浮漂尖能够刚平齐水面,这时浮漂尖到铅坠的距离基本同水深相差无几,粗略的找底工作基本完成。

再将浮漂下移相当于长子线长度加20公分(目的是保证在离底状态下调整浮漂)的距离,反复修剪铅皮使浮漂尖漏出水面的目数等于你预先设定的目数,确定浮漂的调目工作完成。这时我们可以再对钩、饵进行称重,方法是剪掉单钩观察浮漂的目数变化,这一变化量就是单钩重量,在单钩上按照实际垂钓用饵大小装一粒饵,观察浮漂目数同原来目数的差距,这一变化量就是单饵的重量。

称重完成后,在钩上装双饵,这时如果双饵的重量将浮漂尾拉入水面以下,提竿上移浮漂重新换饵,直至线组稳定后浮漂尖同水面平齐,这时找底工作全部完成,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下钩饵刚好触底;如果称重完成后,半水情况下钩上装双饵浮漂在水面还露出一定的目数也不要紧,这时仍然可以提竿换饵向上移动浮漂进行反复找底,只要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有所增加,说明钩饵已经被水底托住,浮漂目数刚开始变化的位置也就是下钩刚到底时的浮漂位置。

(2)带饵调漂的方法

带饵调漂的方法同上面介绍的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只是在粗略找到水深并上移浮漂修剪铅皮时,是由双钩不装饵变成了双钩挂饵或单钩挂饵,在带饵情况下将线组调整成浮漂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这时去掉钩上的饵显示的目数就是调目,去掉饵和剪掉钩同样可以对钩饵进行称重,带饵移动浮漂直到浮漂目数发生变化的点就是下钩刚触底的点,也就是找到了准确的底。

一般情况下,底钓既可以采用带饵调漂又可以采用不带饵调漂,而浮钓一般采用带双饵调漂。

六、底钓时的不灵不钝状态

上面提到的刚找到底的状态是线组的最灵状态,这时线组的重量基本被浮力所平衡,因此只要有一点外力施加于线组,浮漂都会立即出现动作,这种状态虽然灵敏,但也会使假信号增多,多数情况下对我们钓鱼是弊大于利;相反如果双钩饵都卧底,双钩饵重量都由水底承担必然使下阻力增大,鱼吞钩难度增加,线组处于最钝状态,这种调钓法也没有什么优势。

我们一开始钓鱼一般应该先从不灵不钝的状态钓起,再根据上鱼情况向灵敏或迟钝方向调整,即发现鱼吞钩困难就下拉浮漂利用浮力平衡一部分下阻力,发现线组信号轻浮中鱼率低就上推浮漂增大下阻力使信号更加真实。

那么什么样状态是不灵不钝状态,简单的解释就是一个钩饵重由水底承担另一个钩饵重由浮力承担、下钩落底上钩轻触底状态时的浮漂位置。

这一状态的浮漂目数(也就是钓目)应该是几目?

我们可以通过不灵不钝状态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来,钓目=调目-单饵可以压下的目数+单钩可以压下的目数。

这个公式的解释是:

要想使钓组出现下钩饵完全落底,上钩饵轻触底,长子线弯曲、短子线绷直的状态,必须是池底承担一个单钩加一个单饵的重量,线组的上浮力承担另一个钩重和另一个饵重。

这个公式中的“减去单饵可以压下的目数”的意思好理解,因为下饵的重量已经被池底承担,线组的上浮力不再承担下饵的重量,因此应该在调目的基础上减去这个重量相应的目数;但公式中“加上单钩可以压下的目数”这句话很多人就不太明白了。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也容易搞懂,既然是下钩饵完全落底,池底除了承担下饵重外,与下饵结合在一起的下钩的重量也应该被池底所承担,也就是说线组的上浮力所承担的钩重由半水调漂时的两个钩重变成了只剩一个上钩的重量,这种情况会使浮漂上浮并带着上钩离底,因此,要保证上钩饵能轻触底,必须在确定钓目时加上相当于一个钩重的浮漂目数。

比如,单钩重1目,单饵重2目,空钩半水的调目为4目,这时不灵不钝状态的钓目=4-2+1=3目。

七、浮钓时浮漂的调整

野钓时由于鱼种的多样性和外界条件的不确定性,会经常碰到鱼离底到半水吃饵的情况,因此需要掌握浮钓的调漂方法。浮钓一般分为定层浮钓和在浮漂下降的过程中浮钓,其中将钩饵固定在半水的某一水层钓草鱼、鳊鱼等鱼种属于定层浮钓,而钓密度大的鲫鱼等鱼则需要在浮漂下降的过程中找出违反正常下降规律的异动,这种在运动中找信号的动态钓法则是钓过程。

前者浮漂的调整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强调的,只要双钩挂饵调整浮漂使钩饵能够稳定在某一水层就可以了。

后者调漂的方法是:

双钩不带饵调整浮漂使浮漂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露出的目数越多线组的上阻力就越大,浮漂就越迟钝,因此,通常情况下设定的目数一般不要太多,以2目到平水这一范围为宜,只有使用短身漂钓水皮时为了使信号出现的时间提前,才采用调7、8目的调漂法。

确定好漂尾目数后,就可以找鱼层垂钓了,这时的鱼讯主要表现是钩饵下行过程中浮漂出现的抖动、加速下沉、停顿、上顶等反常动作,只要出现这些动作就可以抬竿刺鱼,然后再根据上鱼的情况随时进行修正。

一般原则是上鱼速度越快,越应该加铅缩小漂尾露出水面的目数,至于加铅的量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使浮漂清楚的体现鱼讯并保持较高的命中率,即使加铅造成重力大于浮力,浮漂被调到水面以下也完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