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饵打窝诱大鱼要做好这两个细节

打窝 颗粒饵

要说诱聚大鱼,尤其是在野钓时打窝诱鱼,圈子里普遍推荐玉米、红薯为主,甚至还有用自制面饵的,但要真说哪种饵料诱聚效果最好,老钓友们都会推荐,颗粒饵,尤其是大颗粒的本味饵,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商品饵的效果,真的比原味的种饵、面饵效果要突出么?其实,倒也不是种饵、面饵不好用,而是机制颗粒饵,有着种饵和面饵,难以企及的优势。

优势一,颗粒饵营养丰富,味型多样化;钓鱼用的颗粒饵,多是从畜禽饲料改变配方后衍生的,但是大致上的配比,其实相差无几,甚至有些小厂,干脆用的就是雏鸡、雏鸭的饲料,换个包装就上市销售;而这一类饲料,除了能保证充分的营养,更主要还有着利消化、能消炎等种饵、自制饵所不能媲美的优势;再者,种饵、自制面饵,味型普遍单调,而机制颗粒饵,富含谷物、骨粉、虾粉等各种配料,同时会在成型环节上,添加大蒜素、羊油、豆渣等材料,味型是多样化的,而这些都是机制颗粒饵的巨大优势。

优势二,有雾化,但是雾化慢,种饵的优势,在于本味,味型相对比较持久,但是不雾化,所以打下窝料之后,发窝普遍都很慢;而面饵虽然会雾化,但是雾化速度可以用极慢来形容,所以发窝也很慢;但是机制的颗粒饵,就很好规避了这两个缺点,能雾化,雾化也慢,但是并不是极慢;只要控制好了饵水比,完全可以控制雾化速度;而这种较慢的雾化,能将颗粒饵雾化后,扩大诱鱼区域,增快发窝速度。

那么机制颗粒饵优势这么大,实战中,往往黑坑用的比较多,而野钓中用的比较少呢?新手往往担心颗粒饵味型复杂,容易吸引小杂鱼进窝,而有些老鸟,则是不好控制颗粒饵进水后雾化的速度,打少了,鱼口慢、停的节奏不好控制,打多了,还没钓上几条鱼,进窝鱼都吃饱了,鱼口就不咋地了;其实,主要是这两个细节没做好,所以才会觉得机制颗粒实在不好用。

【细节一】担心泡不开,加水太多了

目前比较常见颗粒饵,就算是小颗粒,体积都不算小,尤其是在机制流程中,多会将颗粒饵压得比较瓷实,所以密度都比较大,就算用粉碎机,把颗粒饵打碎,用手指捻时,颗粒感十足,一点不比玉米渣、碎米的粗糙感弱,所以好些钓友,会下意识多加点水,希望用多家水的方式,能将颗粒饵或者打碎的颗粒饵能泡软,或者能加速泡开,其实这就把颗粒饵的用法搞错了。

颗粒饵因为密度比较大,就算打碎,打成面状,打碎的碎颗粒,在没有完全雾化、溶散之前,密度仍然比大多数商品饵要大,而这种状态的颗粒,很容易给进窝鱼带来饱腹感,没鱼进窝也就算了,一旦有鱼进窝,这种颗粒饵留鱼效果,丝毫不差于酒米、玉米渣之类的实料;如果加水太多,把颗粒饵泡软了,那反而没有这个优势了,和普通的商品饵没什么区别了;雾化速度倒是好控制了,但是,这已经和普通的商品饵没什么区别了,进窝鱼吃的都是虚料,自然就不留鱼了。

【细节二】加水泡饵时,揉搓的力度、次数过大、过多

机制颗粒饵,在压成型之后,会快速烘干,这也是颗粒饵不好泡开的缘由;但是,这种烘干,并不完全,多余的水分,都会通过颗粒表面,慢慢挥发,在这个过程中,颗粒饵的表面会形成大小不一的孔隙,如果我们只是浸泡,不揉搓,或者揉搓次数少、力度小,一旦颗粒饵吸水充分后,会自己慢慢溶散了,然后适当揉搓,只要聚成团就可以了并不用捏瓷、握实;

但是这里有个细节,就是泡水后,没等饵料溶散,就提前揉搓,希望能加速饵料吸水,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在颗粒饵没有吸水完全、溶散,提前揉搓,会导致颗粒饵表面的孔隙提物理闭合,虽然不至于完全不吸水,但是彼此之间,黏连的效果就很差,很可能无法彻底黏合成饵团,一碰就散;所以有钓友认为,用温水效果会好一些,其实,和水温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静置即可,虽然等的时间久一些,但是后继的状态,就很好控制了。

以上这两个细节,算不上什么秘密,但是只要没有经常使用机制颗粒饵的钓友,往往都会忽略这两个细节,所以在使用起来,要么加水过多,导致饵团下水后,就算能聚鱼,有鱼,但是不留鱼,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么就是揉搓力度大、揉搓次数多,饵团不成形,一来二去,干脆就不用了,其实把控好这两个细节,在野钓时,用来打窝聚大鲤大草,效果真的能很让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