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鲫的生态习性如何?

银鲫的生态习性如何?

银鲫鱼,又称东北银鲫、方正鲫、海拉尔银鲫、滇池高背鲫、淇河鲫、普安鲫等。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银鲫鱼的主要特点是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杂食性、容易繁殖、病害少和肉味鲜美。7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较大规模地饲养,生长比普通鲫鱼快。

银鲫鱼为杂食性鱼类。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昆虫幼虫、植物性有机碎屑和一些人工饲料。在成鱼阶段,主要摄食植物性的有机碎屑,也吃浮游植物中的各种藻类(如硅藻、裸藻、栅藻、新月藻、舟形藻、团藻、空球藻、颤藻和一些种类的蓝藻等)和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此外,还摄食污泥、植物种子、摇蚊幼虫及其他一些昆虫幼虫等。在人工饲养时,摄食各种人工饲料,对投喂的各种人工饲养无特殊要求。因此,银鲫的饲料来源十分广泛。

银鲫鱼生长快,个体大。它在天然水域中,体重一般在1-2千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银鲫夏花在广东顺德市饲养100-210天,一般的个体重约150-250克,最大个体可达700克。

银鲫属于底层鱼类,但也时常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

总的来说,银鲫鱼喜欢栖息于底层的静水处。它在江河、湖泊、水库、低洼沼泽、池塘等无毒水体都能生活,也能经受严寒冰冻及酷暑炎热的考验,适应性很强。此外,它对低溶氧有较长时间的忍耐能力。从浮头比较严重至全部窒息死亡的持续时间计算,它能忍耐22小时,表现出抗不良水质环境的能力较鲫鱼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