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更适合夜钓的水域

夜钓 水域

现在可供夜钓水域有很多,但效果良莠不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规律排除掉一些效果不佳的水域,找到更适合夜钓的水域。

自然水域中的小杂鱼是很多的,一些水域中的小杂鱼的密度甚至大到铺天盖地的程度,这让钓鱼人很苦恼。

然而,从夜钓角度讲,小杂鱼密度极高的水域效果反倒更好。

民以食为天,鱼也如此。

生命体想要将生命延续下去,就一定离不开食物,小杂鱼当然也是如此。

小杂鱼对食物的掠夺能力极强,鱼饵落水的那一瞬间就会遭到它们从全水层发起的疯狂围攻,直至鱼饵消失。

这说明什么?说明小杂鱼的密度越高,它们对食物的占有能力就越强。

小杂鱼数量庞大、游动迅速、无孔不入,相比之下,我们的目标鱼数量稀少、行动迟缓。

在这样不对称的竞争环境下,我们的目标鱼肯定会败下阵来,它们难以果腹,迫切地需要食物。

大自然是公平的,白天小杂鱼活跃,我们的目标鱼竞争不过它们,但太阳一落山,水下世界就平静下来了,这时我们的目标鱼进食的机会就来了。

在饥饿感的驱使下,它们是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的,也只有这个时间段,它们才有可能填填肚皮。所以,这种水域的夜钓效果会好些。

另外,高密度的小杂鱼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们是长期存在于某一水域中的。

时间一久,这里的目标鱼也会形成某种作息规律,即白天不甚活跃,到了夜间觅食积极性最高。

就像养鱼池,因为有人每天往里面投喂饲料,所以养殖鱼的觅食高峰也是有规律的。

这一点在黑坑钓鱼中就有体现,比如鱼在放入黑坑之前早晚各投喂一次,那么放入黑坑后,早晚两个时间段就是它们的觅食高峰。

小杂鱼的密度是判断某一水域是否适合夜钓的参考,小杂鱼密度特别高的水域,夜钓的效果可能很不错。

那么,小杂鱼特别少的水域是不是不适合夜钓了呢?也不尽然。

小杂鱼密度小的水域,夜钓时很有可能收获鲇鱼、黄颡鱼等肉食性鱼种

除却刚刚蓄水不久的水域,有些小杂鱼少的水域也是适合夜钓的。

小杂鱼的繁殖能力几乎到了恐怖的程度,加之它们的经济价值不大,捕捞成本偏高,所以其种群规模一直很庞大,我们所垂钓的大部分水域,小杂鱼的数量都达到了饱和的上限,这是常态。

一旦你突然发现某一水域中的小杂鱼的闹钩程度并不强烈甚至很弱,就要分析一下。

对于这种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该水域极有可能生活着一定数量的掠食性鱼类,小杂鱼的数量之所以少,很可能是因为它们被其他的鱼类消灭掉了。

掠食性鱼类又有哪些呢?常见的就是鲇鱼、黄颡鱼之类的鱼种,加之它们又是夜行鱼类,以夜里活动为主。

所以,遇到小杂鱼少的水域一定要夜钓两次,试试水总是不会错的。

这样的水域还有另外的一些特征。比如小杂鱼的个头往往较大,麦穗鱼能长到香烟那么长,白鲦能长到筷子长。

这种水域的水面面积往往不会太大,很可能是大小不等的鱼塘。

这点其实很好解释,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诸如水库等广阔的大水域中的鲇鱼得有多大的密度才能严重影响到小杂鱼的繁殖?

小杂鱼密度小的水域,夜钓时很有可能收获鲇鱼、黄颡鱼等肉食性鱼种

这种水域的另一个特征是,它们往往都和某个水库有着某种联系,比如它的上游是一座水库,它的水源自这个水库,那么水库中的鱼卵或者幼鱼就会在水库放水的时候顺流而下,来到这片水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可以肯定地说,这类水域当中一定会有上游水库中的鱼种,哪怕密度不大,也一定会有,钓者可逐一夜钓,加以尝试,说不定哪个鱼塘就会有惊喜。

以鲇鱼为例,假如上游水库中的鲇鱼密度不大,下游鱼塘里的鲇鱼密度则不见得小,它们很有可能在小水域环境中大量繁殖。

并非每个水域都是夜钓的好钓场,只有有针对性地去筛选,才能有好的收获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比如我家这里的一座水库,里面有鲇鱼,也有马口鱼,水库的下游也有不少鱼塘以水库排出的水作为水源。

它们当中同样有鲇鱼和马口鱼,但有的鱼塘中马口鱼的密度极大。马口同样吃小鱼,因此鱼塘内杂鱼的密度很低,闹钩的全是马口的幼苗。

马口鱼是什么?按大多数非路亚钓鱼人的分类习惯,马口也属于杂鱼。

这就给人一种假象——这里的小鱼很多,鲇鱼应该比较少,实则不然,夜晚依旧能钓到不少鲇鱼。

这种水域尤其适合春钓,当别人都在找鲫鱼的时候,我则钓马口。

钓马口的乐趣不仅在于连竿,那种四两、半斤重的大马口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稀罕物。

如此大马口,不算小杂鱼

无论水库还是鱼塘,都是一个封闭的小生态圈子,维系着某种独特的生态平衡,加上投放鱼苗之类的人为干预,使得每一个开放的水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情不一样。

单纯从夜钓角度讲,除了水质过肥的水域不适合夜钓外,其他的水域似乎都可以夜钓;但从鱼获角度讲,并不是每个水域都是夜钓的好钓场,有针对性地去筛选,才能使夜钓不失望。


上一篇:没有了    目录    下一篇:学会包食钓法,诱钓一体引鱼快,冬季野钓正合适